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在大熊猫国际合作研究中,从未开展过任何有损健康的活体实验

时间 • 2025-07-31 10:31:07
开展
研究
大熊猫

6月20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举行野生动物保护及国际合作成果新闻发布会。此前,有网友提出,在中外大熊猫国际合作研究中,存在抽骨髓、开展活体实验等残害大熊猫的现象,并在网上发布某些大熊猫身上带有所谓“血洞”的照片。对此,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副主任兰景超在会后接受红星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在大熊猫国际合作研究中从未进行过所谓活体“抽骨髓”实验,也未开展过任何有损大熊猫健康的活体实验。

兰景超称,根据大熊猫国际合作协议约定,除日常健康监测外,未经中方书面同意,外方不得就协议内的大熊猫个体开展协议规定以外的其他活动,更不得采集大熊猫的生物样本。哪怕需要麻醉治疗,也需征得中方同意。

其次,兰景超介绍,国内外开展大熊猫相关科研工作都始终严格遵循“非损伤性研究”原则,在保护和不影响大熊猫健康的前提下开展。基于上述原则,通常研究样品或数据仅来自粪便、尿液、毛发、影像资料、行为观察数据等,通过行为训练后可在非麻醉状态下采集少量血样、乳汁,上述样品和数据用于大熊猫疾病与健康监测、繁育等相关保护研究;哪怕外方要进行麻醉治疗,都必须事先经过中方的书面同意。相关研究问题集中在大熊猫的饲养管理、疾病防治等保护性课题,绝不可能存在活体实验。

而在公开学术文献、报告中所涉及的大熊猫身体、器官、组织的研究样品,据悉,全部来自因夭折、疾病、年老等各种原因已死亡的个体。

兰景超也在网上看到过大熊猫的所谓“血洞”照片。他表示,经核实,这其实是大熊猫在地面吃竹子或者玩耍等沾上的泥土,颜色较深,远远看去给人感觉像伤口,也就是所谓的“血洞”;也或者是在某些特殊时期动物出现应激行为,经常去蹭身体某个地方,导致那个部位毛发脱落,造成误解,绝不是什么“血洞”,大家尽可以放心。

红星新闻记者胡伊文北京报道

编辑杨珒责编冯玲玲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