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疾控局:已建成20支国家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队,还将新建5支“国家队”

时间 • 2025-07-28 12:12:23
监测
更加
国家
传染病
有效

3月9日下午,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举行民生主题记者会。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局长王贺胜介绍了疾控体系的建设的新变化。

▲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局长王贺胜。伦晓璇摄

具体来说,实现了五个“更加”。

一是监测预警更加灵敏。从健全制度机制、拓展监测渠道、规范评估预警、提升专业能力等方面持续发力,建立健全智慧化多点触发传染病监测预警体系,拓展形成了哨点医院监测、病毒变异监测、城市污水监测等10个子系统,强化了部门间信息通报和数据共享,为提前预判疫情流行态势、提早部署、有效应对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二是应急处置更加有效。已在全国建成了20支国家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队,不管哪个地方发生重大公共卫生事件,都能第一时间派出国家队支援。比如,去年12月甘肃积石山地震发生后,甘肃和青海承建的3支国家队就立即赶到了灾区,协助和指导开展临时安置点的环境消杀、传染病监测、风险评估、饮用水监测等工作,助力实现灾后无大疫。王贺胜介绍,还将新建5支“国家队”,并且在全国所有市、县建立基层应急小分队,进一步提高传染病应对处置的能力和水平。

三是技术手段更加先进。我国建成了全球规模最大的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平均报告时间从5天缩短到了4个小时。国家层面建立了72小时内快速鉴定300种病原体的技术体系,所有省级和90%的市级疾控中心都具备了核酸检测和病毒分离的能力。国家疾控局还建立了全国电话流调系统,启用“95120”专用流调号码,有效提升了流调工作的效率。

四是综合监督更加有力。开展了医疗机构疾控监督员制度试点,对医疗机构传染病防治、公共卫生等与公众健康息息相关的领域,持续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去年,全国累计开展了监督检查430万次,及时查处违法行为,有效维护群众的健康权益。

五是科普宣教更加接地气。持续开展公共卫生风险评估,结合公众关心的传染病防控、高温热浪等极端天气、地震洪涝等自然灾害、重要节假日疾病防控等热点话题,及时主动发布指引指南和健康提示,组织专家宣传解读,有效回应社会关切,推动提高公众的健康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努力营造群防群控的良好社会氛围。

红星新闻记者胡伊文北京报道

编辑张寻责编李彬彬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