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保护补偿究竟如何补?补给谁?
近日
国务院发布
《生态保护补偿条例》
于2024年6月1日起施行
这意味着中国成为世界上
第一个针对生态保护补偿
全面立法的国家
标志着中国生态保护补偿
开启了法治化新篇章
那么
为什么要出台《生态保护补偿条例》?
生态补偿补什么?
补给谁?
针对这些问题
《三农三人谈》特别邀请
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
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委员、
中国致公党中央委员会
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委员会主任
高吉喜
自然资源部土地工程技术创新中心主任、
生态环境部
土壤生态环境保护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
郧文聚
共同为大家答疑解惑
为什么出台《生态保护补偿条例》?
目前,我国基本建成世界上覆盖范围最广、受益人口最多、投入力度最大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覆盖森林、草原、湿地、荒漠、海洋、水流、耕地等生态环境要素,跨地区跨流域生态保护补偿试点取得明显进展,为巩固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动区域协调可持续发展等发挥了重要作用。那么,为什么要出台《生态保护补偿条例》?它具体是为了解决哪些问题?
对此,郧文聚表示,《生态保护补偿条例》面向的是不同的生态系统,实行对生态系统保护的主体进行补偿。也就是说,谁保护,谁被补偿;谁破坏,谁来赔偿损失;谁使用,谁应该付费。条例实际上是把此类问题具体化,不仅仅是一些规定,而且更强调了经济利益的补偿,把法律手段、经济手段、保护者、破坏者、使用者这些经济利益通过条例联系起来,有了很好的法律依据。
高吉喜认为,出台《生态保护补偿条例》确实非常必要。自然条件好的情况下,为了保护生态,会制约一些产业的发展,这样实际上是导致保护的区域不能进行大规模生态开发,形成保护与发展之间的一个矛盾。所以,条例出台非常明确,保护好了以后,国家或者通过其他的途径给予补偿以后,让当地的老百姓在付出一定生态保护代价的时候,能得到较好的经济回报,生活水平也能够提高。这个价值是非常大的。
此外,条例还会带来一个潜在的价值,就是激发全社会更主动地参与生态保护。只要参与生态保护,就能够得到应有的价值、应有的回报。
郧文聚还认为,现在主要的问题是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的影响已经到了一个比较敏感的时期了,时时都会出现自然生态退化的现象。比如耕地问题,如果不注意呵护耕地生态系统,耕地退化就是必然的结果。如果退化到一定程度以后,耕地完全崩溃,人们就没有吃的;如果水资源系统退化,没水喝了,也会导致没粮吃了。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国家出台《生态保护补偿条例》就是为了维持生态系统。条例的出台对人类、对动植物、对生态环境保护都很有必要,很有意义。有了这个条例以后,将来主要指向生态的保护者,让他们有保护行动的时候,能够得到一些激励跟补偿。
生态补偿补给谁?
《生态保护补偿条例》从补偿主体、补偿对象、补偿方式等方面清晰界定了生态保护补偿的概念,通过明确各级政府的权责,指导生态保护地区与生态受益地区真正建立起利益链接机制,提出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激发全社会参与生态保护的积极性,有效补充持续增加的生态保护资金需求。那么,这个条例生效之后,生态补偿具体是补给谁?
高吉喜表示,从条例上来讲,补偿涉及到个人、单位、地方政府,都是可以获得补偿的。
从区域上来讲,是补偿给地方政府。实际就是重要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基本上一个县平均一年补偿一个亿。并且,条例没有明确要求这一个亿一定要去干什么事,只是要求每年该区域的生态功能、生态质量要提升,要有改善,至少保持稳定。从国家层面上,对区域生态补偿做得是最好的,也是非常有效的。
从生态要素上讲,生态补偿是补给牧户或者农户。比如牧户有一万亩草场,一亩草地给多少钱,这样就补到牧户草场了。退耕还林最早是一亩地8元钱,也是直接补偿给农户。
郧文聚表示,在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里,划定了一部分禁止开发区或者限制开发区,它的主责就是自然生态保护。按照这个规定履行了义务,就应该给它转移支付。
补偿具有一定的差异性,那么哪些是重点补偿领域?
高吉喜表示,从《生态保护补偿条例》本身来讲,是生态功能最重要的区域,肯定是要给予更多的补偿。比如条例里面提出生态红线划定多的地方,要给予更多的生态保护补偿。
郧文聚介绍,条例里有两种生态保护补偿。一个是区域性质的生态保护补偿,比如生态红线区,对国家的生态文明建设、生态安全至关重要,是将来维持生态、建设美丽中国的一个重要支撑。生态红线区目前划定的是319万平方公里,陆域是304万平方公里,海域是15万平方公里。如此大的范围,生态红线区肯定是需要落实条例来加强补偿的一个主要对象。比如,在生态红线区里,国家公园的建设肯定是大头。
第二是红线区以外区域的生态保护补偿,比如森林、草原、湿地、荒地、海洋、水体、耕地这7类区域,在自然资源部看来,都是要素,都很重要。
中国在国际上一个非常具有影响力的成就,就是中国的“山水工程”,被列为联合国命名的十大旗舰项目。国家对一些重要的生态区会重磅投资,一个地区一个项目会投资上百亿元。对于这些地区的自然生态状况,有针对性地面向问题去干。
观看完整视频
《生态保护补偿条例》
以补偿为纽带、以激励为手段
坚持生态富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
让当地老百姓
保护生态有益可得
激发全社会
呵护生态环境的内生动力
将保护生态环境
转化为全体人民的共同行动
部分资料来源|人民网、新华社
编导|李海洋
摄像|梁贵权、齐文明、徐豫
编辑、视频剪辑|李在俊
主编丨蒋琳
监审丨钟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