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美丽中国同行丨2024世界环境日特刊

时间 • 2025-07-16 01:36:45
发展
广东
绿色
中国

作为全球第一制造大国、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如何向“绿”而行?

今年,中国以2024年六五环境日主题作回应——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

激活绿色生产力

加快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从量变到质变

2024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也是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一年。今年我国将六五环境日主题定为“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

今年以来,为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多个部委频出政策推动绿色转型,激活绿色生产力。近日,国务院印发了《2024—2025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今年3月,人民银行等七部门发布《关于进一步强化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指导意见》。

在5月例行新闻发布会上,生态环境部新闻发言人裴晓菲答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提问时介绍,建设美丽中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生态环境部正在会同金融管理部门,着力做好绿色金融大文章,支撑服务美丽中国建设。【点此查看详细】

工业大省广东生态蝶变

一边造林增绿一边以“智”赋绿

作为工业大省,广东正在探索新的解题思路。截至去年,广东以约占全国6.7%的能源消费和5%的碳排放,支撑了约占全国9%的常住人口和10.7%的经济总量。经济跃增与绿美建设趋于同步的广东样本背后,是一项长期探索。

过去近四十年间,广东森林面积由1985年的6900万亩升至2023年的1.43亿亩,森林覆盖率由27.70%倍增至53.03%。此外,广东全省大气环境质量持续高位改善,AQI达标率94.8%;人均及单位GDP碳排放量更是呈现一条清晰的下降曲线。

数据变动折射着广东推动生态环境向“绿”而行的努力。多年来,广东一面推动增绿阔绿,一面严控“两高”产业。【点此查看详细】

专访联合国前副秘书长埃里克·索尔海姆:规模和创新驱动生产方式向绿色化转型

绿色发展代表了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全面、革命性变革。联合国前副秘书长、“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主席兼副理事长埃里克·索尔海姆在接受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独家专访时表示,绿色发展能够带来就业和繁荣,而中国在这一进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充分利用了其规模庞大的市场和创新优势。

展望未来,索尔海姆认为,与中国合作将是全球绿色发展的关键,“如果在绿色发展过程中不与中国合作,成本要高得多,而且速度也要慢得多。”【点此查看详细】

广东迈向美丽中国先行区:

共筑城乡生态大底座,激活绿色经济新质能

从数据上看,2023年,广东全省森林覆盖率已达53.03%,大气六项主要污染物浓度连续9年全面达标,环境空气质量在6个经济大省中继续保持第一。同期,广东新增可再生能源装机1200万千瓦,占全年新增电源装机的61%,并累计创建11家绿色工业园区、400家国家级绿色工厂和80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绿色制造示范名单数量领跑全国。

数据背后,广东各地探索形成的一些绿色转型经验也颇具亮点。面对城乡发展、产业升级带来的绿色挑战,广东从借力“无废城市”“百千万工程”建设加快修复城乡生态底座,到瞄准支柱产业低碳转型持续挖掘绿色经济动能,正逐步走出一条独具广东特色的绿色高质量发展路径。【点此查看详细】

把生态环境“点绿成金”

广东夯实绿美生态基底

2022年12月8日,《中共广东省委关于深入推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的决定》审议通过,正式拉开了构建绿美广东生态建设新格局的序幕。在这一政策指引下,广东积极开展“六大行动”,提前超额完成森林质量精准提升等工作任务;以“林长制”促“林长治”,全省93067名林长的足迹遍布广东大地……

暨南大学经济学院教授谢宝剑表示,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示范点不是局限于一树一木的葱郁,而是着眼于生态结构优化,让绿美环境走进平常百姓家,为人居环境带来整体的焕新。广东村镇的林地资源也相当丰富,从过往上山伐木到如今发展林下经济,把生态环境“点绿成金”,将成为广东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重要引擎。【点此查看详细】

践行ESG理念

平安如何打造绿色金融正向循环

ESG不只是一个口号,更是推动企业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是企业需要认真回答的考卷。作为综合金融集团之一,中国平安在这份“考卷”中表现如何?【点此查看详细】

国企ESG样本观察:

在缺水型超大城市做水务管理生态、民生、经济“三本账”如何平衡?

根据2022年《广州市水资源公报》,全口径人均水资源量为7487立方米,剔除过境水后的人均本地水资源量仅为421.8立方米。广州本地水资源还不到全国人均值的1/4。

当前广州的常住人口已超1800万,属于超大型城市,炎热的天气让民众用水量本就偏多。一边是资源匮乏,一边是需求高位,仍在拉大的供需比考验着这座城市的水务管理智慧。

广州市水务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旗下拥有涵盖供水、净水、排水、市政设计、水科研究、城市服务等板块的10家子公司,供排水综合产能占到广州全市的七成,服务广州超1200万人口。广州的水务管理逻辑,很大程度上可以从这家企业如何平衡经济、生态、民生“三本账”中得以探寻。【点此查看详细】

SFC

本期编辑金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