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用上微信支付的山村
山村的改变,一方面是由实体基础设施轰轰烈烈、劈山凿路所带来的;另一方面,移动互联网则在以更为轻巧的方式进入山村,成为下沉市场的数字化基础设施。以前,苗寨里的人想取次钱、赶趟集,要去到二十多里路的乡上面。现在,移动支付穿越崇山峻岭、大江大河,让金钱以轻松快速的方式传递。
阡陌的述说2021.4.15阡陌的述说2021.4.15
11:05未知来源
播放
常年跑运输,自称“从江本地通”的杨先勇,今年夏天才第一次去过滚合村。
“唉,那地方实在是太偏了!”这个家在贵州省从江县的中年司机,摸了摸后脑勺,无奈地说,“从江我都跑遍了,去哪都有认识的人,就是滚合还从来没到过。”
从江县相距黔东南州府凯里约500里,而滚合村与从江县城之间,又隔了70多里山路。五年前,滚合村才通车。
这个云贵高原大山深处的苗族村寨,没有小学,没有银行,没有邮政局,在很长时间与世隔绝的历史里,滚合村甚至难以形成商品贸易的习惯,迄今仍部分保留着以物易物的互助社会样貌。
不过,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滚合村逐渐建起了与外界的联系。不仅滚合,对于整个从江县而言,都因为交通的便利而经历着山乡巨变。
山村的改变,一方面是由实体基础设施轰轰烈烈、劈山凿路所带来的;另一方面,移动互联网则在以更为轻巧的方式进入山村,成为下沉市场的数字化基础设施。以前,苗寨里的人想取次钱、赶趟集,要去到二十多里路的乡上面;现在,移动支付穿越崇山峻岭、大江大河,让金钱以轻松快速的方式传递。
它们也成为“最后”用上微信支付的山村。
互助的传统
滚合村一年当中庆祝稻谷丰收的重要节日——新米节。据说最初,为了加快稻谷的收割速度,每年稻谷丰收时,村民们都会互帮互助,轮换着每一家帮忙收割。
新米节是每家为感激和宴请各位帮忙割谷者和亲朋乡里而举办的节日。现在,虽然新米节已经从各家各户独立办宴会变成全村的大型庆典,但它所象征的乡里乡亲互帮互助的精神仍在滚合延续。
因为地理阻隔、人口不多,为了更高效地从事劳动生产,这里互帮互助的传统民风得以长期保持。此外,闭塞的环境,也让滚合村人经过世代婚姻,成为一个独立的亲缘社会。“我们村里大部分是夏姓,基本都沾亲带故,祖上都是一家人。逢年过节,大忙小忙你帮我来我帮你,有这个习惯的。”村会计夏德友说道。
长期以耕织、养殖为生,物资的匮乏还让这个生活在高地上的民族,形成了物资共享、物物交换的传统。无论是逢年过节,还是平日里哪家杀猪杀牛,都会家家户户轮流分肉,借了肉的家里记一下账,下次自家杀牲口再还上。山里人结婚下聘礼,也不讲究给金银钱财,嫁妆用酒、米、肉的形式来表达。
互助共享不只是一种文化,在当地的一些苗侗族村寨甚至已经上升为村规。近几十年来,包括滚合村在内的从江文化,引发了人类学、社会学界的广泛关注。
村规虽严,但在滚合村的夏德友看来却并没有太大必要,因为基本上每家每户都能很好遵守。不过,市场经济的融入还是给互助传统带来一些挑战,也增加了新内容。
因为外出务工,很多年轻人无法再像以前那样,随时随地参加寨子里的大小活动。遇到修路、建广场等村务,或者哪家办红白喜事,无法去到现场帮忙,出门在外的人都会通过微信直接发红包、转账给夏德友。
“这时候,村里微信群的红包就像雪片在飞,大家都不会收,等着我来领取。”夏德友高兴地说着。
山外人来
几乎每天中午,滚合村口都会有一辆银色的面包车停留至少几个钟。面包车后备箱一开,就能看见陈列着的西瓜、梨子、葡萄和卤鸭。样式虽不算多,却是村里人不容易买到的。后备箱左上方,挂着一张微信支付的牌子,俨然一个游动商铺。
话音未落,一个十来岁的小男孩蹦蹦跳跳,已经来到面包车边买水果。等杨得利在电子秤上计好斤两价格,男孩掏出口袋里的钱,付完便走。
接着,刚刚打工回到家的年轻女孩香梅拿着手机也过来了,向老板要了两只卤鸭,准备宴请正在村口帮着爸妈建房的亲戚朋友们。杨得利麻利地切好卤鸭后,香梅掏出手机对着左上方的二维码,直接一扫,把钱付了。
“现在是用现金多,还是用手机支付多?”
“分两波吧!像刚刚那个小男孩那个年纪的,和在家照顾他们的老人家,都用现金。年轻人嘛,基本上都开始用微信付钱了。大家开始用到的就是微信,虽然支付宝也可以付钱,我们还是用的很少。”
新与旧
出过远门的年轻人不仅带动村里的商铺、卫生所接入了更为便捷的支付方式;在一个大家庭里,带动年长一辈接触智能设备的,往往也是年轻人。
新米节的最后一天,美芯与亲友聚会,从年长到年幼,掏出的是年代感反差鲜明的手机。对于村庄里的父母一辈来说,只要“能打电话就够了”,所以过去多数使用老人机。这两年开始,事情正在起变化。老人机,也就名正言顺地转递给家中的爷爷奶奶。
父母们大多数文化水平不高,但喜爱与亲友互动。快手增加了谈资,微信和QQ可以加入千百人规模的侗歌歌友群,他们也乐得买个智能手机。
作为绝对的05后,夏美芳在小学时候就已经开始用智能手机。比表妹大五岁的美芯,则是从初中开始用父母出钱买的智能手机,以便在学校时与家里联络。除了快手,美芯、香梅以及同龄的小伙伴们都还喜欢用“网易云”听音乐,用“腾讯视频”看电影,用QQ和好友聊天。
夏明用微信给父母转了1000多元,父母收到微信转账后,给他回语音说,“微信上,也不知道怎么用出去,我们就帮你先存着”。
虽然嘴里不说,夏明知道,他们心里肯定是很高兴的。
“前段时间,夏明给我发了一个200元的红包。我都莫名其妙,好端端发什么红包?他说是父亲节。我再一看歌友群,都是各种讲孝顺父亲的消息。收到红包,我真的控制不住眼泪。”夏明的父亲夸儿子,“平常话不多,但真的懂事”。
“过年回家时,年轻人看到长廊,一句闲话都没有。村里变得这么好看,他们就点赞了嘛!微信群里,还有人发红包庆祝。架吵完了,长廊建好了,感情深了,以后村里办事,大家还能继续出力!”夏德友颇为得意。心在这里,根在这里,哪怕人走远了,有新技术的支持,互帮互助的传统没有变、也不会变。
点击图片可进入
“喜马拉雅FM”-“阡陌的述说”栏目
来源|南方周末
主播|梁新建编辑|应仁杰
责编|康轩山监审丨钟倩